最新研究:青藏高原湖泊結冰時間普遍推遲、融冰時間提前
最新研究顯示的青藏高原湖冰物候指標空間分布?!≈锌圃嚎仗煸?供圖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12月5日發布消息說,該院和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的內陸水環境遙感團隊利用遙感與數值模擬技術,重建出青藏高原132個湖泊1978-2016年逐年湖冰物候的完整記錄。
研究團隊在此基礎上的最新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近40年來,青藏高原湖泊的結冰時間普遍推遲、融冰時間提前、封凍時長縮短等特征表現明顯。
這項在湖冰物候大范圍動態監測與模擬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青藏高原132個湖泊近40年湖冰物候數據及其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科學數據》(Scientific Data)發表。其相關數據產品也同步上傳中國的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和國際數據共享平臺Figshare,面向全球開放共享。
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空天院研究員張兵科普指出,湖冰物候即湖泊的結冰和融冰日期,是反映湖泊能量平衡變化的直觀指標,其變化也影響著湖泊水生生態系統及下游的水文特征。由于常規地面觀測的局限,青藏高原湖冰物候記錄此前極為缺乏。
張兵表示,本次研究中,研究團隊集成遙感與數值模擬技術,發展湖冰物候序列重建的技術框架,重建高寒地區完整的湖冰物候時間序列。該數據產品覆蓋范圍廣、時間跨度長,為認識青藏高原湖-氣作用和長時序水熱過程提供重要的技術和數據支撐。
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空天院副研究員吳艷紅介紹說,以青藏高原132個湖泊近40年湖冰物候數據記錄為基礎,研究團隊揭示青藏高原湖冰物候的時空演化規律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發現,青藏高原從南向北,完全結冰期(多年平均)從15天增加至215天,即緯度每升高1度,完全結冰期增加約17.5天;在4500-5000米海拔范圍內,海拔每升高100米,完全結冰期增加約18.9天。
張兵認為,研究團隊發展的技術框架還具有較強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未來可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保護和恢復與水有關的生態系統,包括山地、森林、濕地、河流、地下含水層和湖泊”(SDG-6.6)提供監測數據,并揭示物候變化對湖泊水熱交換和水生生物群的影響,為湖泊水質和水生生物群的監管提供重要的基礎數據和決策依據。
據了解,這次青藏高原湖冰物候相關研究,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水土研究所研究員鄭紅星為主要合作者,并得到國家氣象科學數據中心、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和“谷歌地球引擎”(GEE平臺)等在數據及數據存儲與計算等方面的支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藏高原西部湖泊為何冬季水位顯著上漲?中科院團隊研究揭秘
近些年監測顯示,青藏高原西部湖泊在冬季湖面結冰期水位出現顯著上漲,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會有什么影響?[詳細] -
最新測年研究有望解決青藏高原復雜沉積物的瓶頸
中新網西寧11月15日電 (記者 李江寧)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14日對外表示,最新測年研究可有望解決青藏高原復雜沉積物的瓶頸問題。 [詳細] -
青藏高原復雜沉積物年代學瓶頸問題有望解決
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獲悉,由中科院青海鹽湖所和蘭州大學合作的項目——復雜沉積物的單顆粒釋光測年研究取得新進展。[詳細]